去年,無疑是實體店近十年來比較難熬的一年,疫情讓店鋪不能正常營業,直接導致全年收入直降10%左右。更慘痛的是,開源和節流兩者都不占有!
在當前的環境下, 米拉米諾童裝要告訴大家:雖然艱苦,但或許這也是一次進化的機會,逼迫實體店人擴張思維,重新梳理店應該怎樣開才能在危機中更有力量。
01
不是品牌,“裝”也要“裝”得像品牌
如果你不是品牌,你就沒有溢價能力,沒有和顧客談判的能力。同一件西服,淘寶賣200,如果他是品牌,他就可以賣2000甚至20000,甚至你還會幫他自圓其說 :“媽呀,2000和20000的差別就是不同。”
從你的門店設計、店招、櫥窗、內部陳列...等等,只要你看上去像一個品牌,消費者就會認為你是品牌。當然,完成認知的轉化之后,你要成為真正的品牌,一切才有持續的可能。
其次,好的品牌就得有拿得出手的產品。
你看現在的年輕人追星,如果自己的愛豆沒有過硬的作品,就算自己是粉絲,也不好意思給別人安利嘛。
所以一個成熟的“品牌”,也應該拿“作品”說話。具備高品質的產品力,品牌才能有更強的生命力。哪怕服裝店也一樣,顧客在這里買一件上衣回去,款式再好看,如果洗一次就變睡衣,是很難有回頭客的。
02
不要只賣產品,要賣消費者憧憬的生活產品背后的意義
如果你的店鋪,消費者一走進去覺得:“還不如我孩子身上穿的那一件?!边@樣的店鋪,哪怕你是拿了今年的流行色也賣不好,拿了爆款也賣不好,因為消費者不心動。
現在的顧客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,就是:他們不再單純為產品本身而消費,更多的是因為產品附加的價值、體驗。
你看,很多人買可樂,不是為了解渴,是想從“肥宅快樂水”里獲取快樂;
有人喜歡逛山姆,還心甘情愿花260塊成為會員,因為這里能獲得***的購物體驗;
有人喜歡到野獸派訂花,因為那里每一束花背后都有獨特的故事、意義;
03
別讓顧客用腦袋逛街,要用感性的力量推動她下單
顧客在逛街的時候,是非常討厭用腦思考的——同樣是打折,顧客看著海報看半天都沒明白能打幾折、送幾件,但為什么每次看到Zara一打折,顧客就沖進去了呢?因為消費者希望不要考試,不要逼她思考。
數據顯示,如今70%的消費屬于沖動型消費。消費者不會因為沒衣服穿了、衣服穿破了而下單,而會因為看到衣服時,她產生了愉悅、喜歡、憧憬、強烈占有欲等情緒時而下單。
04
開門做生意,要把消費者當成“拍拖”對象
經常有人問,如何吸引顧客進店?如何延長顧客停留時間?這個事情和我們拍拖是一個道理的,之所以你愿意和他在一起,是因為他有趣,他帶給你快樂;之所以我們會和他分手,是因為跟他在一起你感覺很痛苦。
想讓顧客多買單,就得經營好店鋪里的氛圍,氛圍舒服了、愉悅了,顧客就愿意停留和購買。有趣就會停留,乏味就會離開。
05
先思考定位再開店,而不是開店了再思考定位
所有企業的成功都要經過設計,從選址之前你要思考,你的定位是什么?這個定位輻射的人群是什么?所選的這個社區、這個商圈,這些人是否符合你想要的客戶群體?群體想要白富美,就要去找白富美所在的地方。如果開店***步錯了,后面就會步步錯。
06
學會放棄一部分顧客
所有品牌在未來,無論是做高端的還是大眾的,你都需要學會用店鋪來篩選你的顧客,甚至要拒絕掉一部分顧客,好讓你有精力來服務好目標顧客。二八定律在店鋪業績中同樣適用:80%的店鋪業績是由20%目標顧客創造的。
不要去擔心店鋪做得太高檔沒人進,那些不進店的人也不會是你的目標顧客。
07
要做成長型的品牌,不要做靜止型的品牌
人會跟隨什么樣的人?人們會跟隨自己的榜樣。一年又一年,我們的客戶都在成長,審美在提高。而作為時尚從業人員,如果我們不成長,我們就無法承載我們客戶的成長。沒有用戶,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生存;只有懂用戶,與用戶產生情感共鳴,才能長期發展。但是,要準確抓住用戶的需求,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必須要在組貨、陳列、搭配、銷售、管理五個方面,進行多維度迭代升級。
08
挖掘顧客的需求,你就能把東西賣給他
為什么你推薦的產品顧客總是不喜歡?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沒有抓到顧客的需求。學會聊天,在聊天中去挖掘顧客的身份,身份的背后就是需求。
這個時代就是更新換代的,消費者需要新品牌,購物中心需要新品牌,當老品牌轉型困難時,所以新品牌就有機會。
當下,服裝零售的生意越來越難做,門店顧客流失、銷售量驟降,進而導致庫存積累越來越多。但是很多品牌方或者自營店主,依然按照幾年前的訂貨模式:款式上憑感覺——過去式的經驗談、隨意、隨心,拍腦袋。定量上看現金——過分依賴去年同期銷售數據確定金額和數量。
10多年前,市場供小于需,無論怎樣的商品都可以被銷售掉,所以憑感覺去訂貨是沒有問題的。
現在,市場從過去的賣方把控轉型到消費者主導。因此,品牌要改變訂貨思維,通過科學的OTB規劃,提高商品流通效率,從而提升店鋪業績。
今年很難,但今年會是未來十年最容易的一年。困難的背后往往伴隨著機遇,就看我們如何把握機遇。沒有提升不上去的業績,只有抓不住機會的老板。光是自己摸索,真的很容易走彎路,我們需要更系統的學習。